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我坚持我一生的宗旨:为祖国服务”——记我国无线电电子和导弹控制专家、网通院首任总工程师蔡金涛 | 七秩芳华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18日     浏览次数:         

蔡金涛(1908~1996)江苏南通人,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主要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和导弹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至1957年,任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即网通院前身)第一任总工程师。

我坚持我一生的宗旨:为祖国服务。——蔡金涛

南通中学 上海交大 哈佛大学,求学坦途种下报国大志向
1921年初秋,一位老学究模样的老者和一个13岁的少年,伫立在江苏省南通中学大门口的新生录取榜前。
“在这里——”,眼尖的少年一眼就看到排在榜首的名字:蔡金涛。老者用食指往上顶了顶鼻梁上老花眼镜架,反复观看:“不错,是蔡金涛”。
老者是当时一位颇负盛名的乡镇塾师,这位少年就是蔡金涛。私塾老师对蔡金涛十分喜爱,然而蔡金涛在私塾未学过运用阿拉伯数码的算术,上高小的时候,勉强以最后一名被录取。天资聪颖的蔡金涛刻苦学习,中考竟一举名列榜首。
蔡金涛进南通中学后,深受许多老师的喜爱,特别是数学老师对他的数学天份和钻研精神尤其赞赏。数学老师给他讲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几何学的勾股定理。特别指出在这之前,我国古老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就有了勾三股四弦五的公式。老师对他说:“从数学史来看,我国古老的算术,一点也不比西方的落后,就拿圆周率的计算来说,公元前四百多年祖冲之测算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直到一千年以后,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其记录。祖冲之精确计算的圆周率上限和下限的范围,欧洲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尼兹在十六世纪才获得这一成果”。
听到这里,一股民族自豪感在蔡金涛的心里奔涌,同时,他也为眼下国家科技的落后而感到屈辱。
老师仿佛看出了他的心事,又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过长跑吧,长跑途中有先有后是不奇怪的,过去我们中国,在全世界的跑道上是领跑的,现在人家追上来了,我们给甩在后面了,但是只要我们奋起直追,再度超过他们是完全有可能的,改变落后面貌,我们都有责任啊!”
数学老师的这番话深深地铭记在蔡金涛的心里,他决心发奋读书,要用科学知识来拯救任人欺侮的落后的祖国。1926年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后考上了上海南洋大学(今上海交大)电机系。1930年又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1934年赴美留学,1935年8月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放弃读博,只为尽早尽快用管用的技术报效祖国

一天晚上,蔡金涛交大同班同学,在美国刚刚获得硕士学位的蒋葆增来宿舍找他。蒋葆增说:“我的导师让我留下来读博士,你看咋办?”
“你自己有什么打算?”蔡金涛反问道。
“我不想继续读下去了”,蒋葆增坦率地说:“你知道,我们的祖国现在多么需要我们回去工作啊!”
蔡金涛从上海交大毕业后,已经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了四年,知识面很宽,实验技术也颇熟练,哈佛导师十分赞赏,让他继续再读一两年,拿到博士学位。蔡金涛对蒋葆增说:“哈佛是科学家的摇篮,在这里读博士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机会,可是,我们出来学习是为了报效祖国。”说着,蔡金涛又取出一封家信:“你看,这是我的老岳父(时任南通中学校长)给我的建议。”信上写道:“出国学习是为了学到有用的技术,回来替国家效力,当前应该下厂实习,而不要再读博士学位了。”蔡金涛说:“现在还是抓紧时间学些回国后能用、管用的技术,读博的事以后有机会再读也不迟。”
两颗赤子之心碰撞在一起,发出灿烂的火花,两人毅然放弃了读博的机会,下到一家著名的工厂实习大功率真空管的制造。

归心似箭,成为我国真空管制造技术奠基人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传到了大洋彼岸,蔡金涛得到这个消息,仿佛听到了同胞的呻吟,祖国的召唤,他恨不得插上双翅飞回祖国。
想到回国,一定要做些什么。蔡金涛深知伏特标准和欧姆标准对无线电工业的深远意义。于是,他向美国标准局提出代购一批可作为国家标准的电阻、电容、电池。美国标准局对这位高材生厚爱有加,大力协助。为完成这些标准与各大国有关部门的比对,蔡金涛携带这些电池、电阻自费先后到巴黎国际度量衡局、法国中央试验室、英国国家物理试验室、德国国家物理技术局进行测试比对。1937年9月他回到香港。
然而,眼前的情景却让蔡金涛震惊!满耳是上海“八一三事变”的消息,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上海已经在战火的笼罩之下,他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的蹂躏。
蔡金涛好不容易和上海物理所取得联系,得到的答复是千万不要把这些珍贵的物资带回动乱的上海。经多方联系,蔡金涛把它们存入香港李四光朋友家的保险柜里。哪知,这一存就是十几年,直到解放以后,才由王大珩提回,这些标准一直作为国家标准使用,现珍藏在中国计量科学院。
蔡金涛回国后,仍就职于中央研究院。早在1920年,世界上有了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收音机成为大众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最便捷的途径。电台发射与信号接收覆盖面的大小,取决于真空管功率的大小。蔡金涛满怀信心地投入了真空管的研制,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试验技术,与蒋保增等同学、同事们一起,经过刻苦攻关,终于在1938年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只250瓦真空管,这一重要成果,对于促进电子技术的进步,对于我国无线电技术产业在世界上赢得一席之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信仰如磐安如山:风雨飘摇不改其心,祖国需要则展其志

然而,面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祖国,面对反动当局的腐败无能,哪里还有科技人员的用武之地呢?250瓦真空管虽然研制成功,蔡金涛却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么珍贵的技术被束之高阁。
蔡金涛失眠了。他想起陆游《沁园春·粉破梅梢》的那两句词:“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蔡金涛仰天长叹,科技的出路在哪里?
美国标准局了解到他无法施展才能的苦闷,劝蔡金涛举家赴美国供职,他婉言谢绝了。蒋家王朝覆灭前,派员胁迫他去台湾,他又以阑尾炎手术为名,坚决地留了下来。
蔡金涛回忆这一段工作和生活时曾无限感慨地写道:“三十年代,我们一批同学都抱有‘科学报国’的理想,可惜由于战争和旧中国的腐败,我们满腔的科学救国热情未能结出丰硕成果……但我坚持我一生的宗旨:为祖国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需要科技,时代需要科技,人民需要科技。蔡金涛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迎来了他大展宏图的机会。
1952年,蔡金涛以上海电工研究所主任的身份来到了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即网通院前身)任总工程师,后该所升级为电子科学研究院。他率团队与时间赛跑,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晶体管脉冲多路通话试验样机,为我国微波接力脉冲多路通信系统奠定了基础。后调入国防部五院。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60年代初,曾有一批科技专家参军入伍,钱学森被授予少将军衔,另有两人授大校,世称“二蔡”,一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蔡翘,另一位就是蔡金涛。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