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 企业要闻

毕生尽力 始乐“黄昏”——记网通院原总工程师魏鸣一 | 七秩芳华

来源:     作者:党群工作部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22日     浏览次数:         

魏鸣一,微波通信技术专家,1924年4月出生,湖北建始人,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同年去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物理系学习,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在中央军委及邮电部任技术员,1952 -1970年,就职于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即网通院前身),相继担任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总工程师。1974年调任1035研究所总工程师,后历任四机部第十研究院副院长、四机部副部长,电子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等,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归国,掀开微波接力发展史第一页

1949年9月,一艘名为“克利夫兰总统号”的邮轮从美国旧金山驶向中国香港。在500名旅客中,有二十多人是中国留学生。其中一位身材修长、着一身得体西装,戴一副近视眼镜、皮肤白晰、面色红润的年轻人,格外引人注目。此时,他正沉浸在回国的喜悦之中。他就是后来成为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的魏鸣一,当时年仅25岁。

魏鸣一1947年从北平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同年赴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物理系学习。1949年,刚刚获得科学硕士学位的魏鸣一,从家人来信中获悉新中国即将成立,他仿佛听到了祖国的召唤,毅然放弃了在美国深造或工作的机会,做出了立即回国的决定。

1949年10月,魏鸣一回到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随即被分配到邮电部电信总局技术科任技术员。1952年9月,军委通信部做出了“将国内仅有的几个电信技术研究单位和有限而分散的技术力量集中起来,组建军委通信部电信技术研究所的决定”。魏鸣一随即被调到研究所,相继担任技术员、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从此走上了开拓和组织领导新中国无线电事业的漫漫征程。

1956年,作为年轻电信专家的魏鸣一,参加了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的制定工作,并负责拟制国防通信规划项目。随后又以此为基础,在王诤主任的主持下,参与制定了《国防通信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十二年规划》。

1956年至1959年,他同总工程师蔡金涛一起,经过三年的艰苦攻关,在我国首次研制出第一部脉冲调制微波接力机1960年在成都召开的“国防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工作现场会”上作为重要成果交流。从此掀开了我国微波接力发展史上的第一页。

“开荒”,我国第一代微波大功率散射机问世

1960年5月,一项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研制超高频、超远程大型多路通信系统被提出,经中央军委批准,代号为“6171”。这一任务交给了刚刚从国防部五院分出来的通信兵电子科学研究所(即后来的19所,网通院前身之一)。时任支队主任的魏鸣一担任了这一重大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

当时我国的电子工业刚刚起步,连晶体管也不能生产,而“6171”工程需要大功率的发射机、高灵敏度的接收机、高增益天线以及一系列关键元器件,其困难程度可以想见。魏鸣一率领100多名技术骨干和科技人员开始了艰难困苦的攻关,他们用两年多的时间,研制和试通了北京至石家庄散射通信的试验段。后来,经过19所和13所近四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64年12月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微波大功率散射机,同时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勇于攻关的优秀科研团队,建立起一个新工艺领先的强大加工后方。

潜心,无线电外弹道测量系统成功应用于东风导弹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1965年5月,就在我国“东风”三号地地中程导弹紧锣密鼓开始研制的时候,中央军委又做出一项重大决策,要尽快研制出一种中远程战略导弹,以保障我国一旦受到核攻击,能够对敌方的重要目标进行有效的核反击。这一型号即“东风”四号中远程地地导弹。

新型导弹射程远,精度要求高,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环节,就是要在试验过程中,完成对导弹各种飞行参数实时精确的跟踪测量。而当时以光学为主的测量设备,不仅精度、距离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且受天气制约,不能实时跟踪。因此,“东四”定型急需研制一套无线电外弹道测量系统和靶场安全控制系统。1965年6月,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把这一紧急任务下达四机部,代号为“154工程”。该工程由19所负责抓总,时任19所总工程师的魏鸣一责无旁贷担任了这一重大而紧急任务的总设计师。

研制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一是系统庞大而复杂,仅一期工程就有控制中心、测速、定位、引导、时统、数据传输、数据处理、弹上设备与安控等8个系统。二是基本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技术资料,技术上的一穷二白对研发人员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三是我国电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如果发达国家研制整机多从分系统开始的话,我们则是从元器件开始。四是涉及单位众多,协调难度很大,仅十院内就有10所、14所、15所、17所、19所、22所等众多单位参与,必须建立缜密的系统工程管理体制。五是研制工作刚刚展开,十年动乱开始了,科研生产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魏鸣一凭借着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凭借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学识,凭借他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艺术,凭借他严谨求实、周密细致的科研作风,更凭借他真诚、厚道、谦逊、和蔼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把来自不同单位、不同专业、不同派别,甚至观点对立的众多科技人员和干部团结起来,带领大家把纷繁复杂的矛盾一个一个的解决,在逆境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

1968年4月,在完成了设备研制并对系统进行了全面联试之后,设备运抵试验基地。经过安装调试、系统联试和13次校飞后,1969年11月成功地执行了第一批首发“东风”四号导弹发射任务,1970年4月,又参加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对火箭主动段的跟踪测量,以后又多次参加“东风”四号的发射试验。1978年,154一期工程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9年12月,根据国防建设需要,19所500多名技术人员和200多名技术工人分迁到陕西凤县,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无线电外弹道测量研究所,即1035所。魏鸣一作为总工程师和工程的总设计师,率领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在边基建边科研的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又出色完成了154二期工程的研制,为我们国家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地面测控体系,为“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和之后的多项重大试验任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大我!魏家姊弟捐献近40处房产和古董文物

魏鸣一身上除了科研人员的钻研精神和管理人员的运筹能力之外,还大公无私、心怀家国。1956年,魏鸣一的父亲魏仲衡先生病逝,父母在北京、上海、天津留有近40处房产,还有父亲一生收藏的大量文物、古董。大姐韦君宜有意捐给国家,与作为魏家长子的魏鸣一商量,魏鸣一欣然同意,随后挨个给海内外弟妹通气,姊弟六人一致同意。为此,北京市博物馆还曾特地为魏家立有户头。可惜经“文革”浩劫已荡然无存。所有家产和古玩捐给国家后,他们笑着说:“家里一贫如洗”。以至在采访二姐魏莲一时,房间里除了几张老旧照片已无父辈的印迹。后来魏莲一在一首词《鹧鸪天》中感叹:“捐小我,急大公,吾家姊弟竞英雄”。

笔者在写本文时,偶尔从网上馆藏中发现了两件1957年以魏鸣一名字捐赠的文物,一是“清乾隆粉彩加金婴戏图笔筒”,市价350万;另一件是“清查士标米友仁《云山图》卷”。

衰鬓曾己七十载,绿树红花又一春。

桂冠缘尽征夫梦,书剑深藏论古今。

出蓝人才一代代,搏楫萧规见缤纷。

密雨惊涛俱往矣,人稀风静乐黄昏。

这是1995年5月1日,魏鸣一开完中信集团领导班子会后,正式卸任退休而写下的诗句,“密雨惊涛俱往矣”的背后是他事业五十载的奉献与追求,也是他“乐黄昏”的通达与睿智。

于一穷二白中拓荒,于急难险重中冲锋,于风口浪尖中挺立,魏鸣一的忠诚与风华铿锵有力地刻在了网络通信研究院七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年轮里,值得尊敬和怀远!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