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 · 十二年 | 打通应急通信“生命线”:危难中淬炼的国家情怀
今天,是汶川地震12周年纪念日,也是国际护士节。
这一天,注定我们为逝去的生命感伤,也向那些在汶川地震和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的身影致敬。
爱国,从来都是具体的,实践的。中电网通人以大义担当砥砺国家情怀。他们挺身躯,千里奔赴,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重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团队。
从磨难中奋起,在磨难中成长。每一次鲜活的行动,幻化而成的都是愈加深沉而浓烈的民族精神,而它,必将走向光明的未来。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多,四川汶川发生了历史罕见的8.2级特大地震。噩耗传来,举国悲恸!
国家之殇!地震救援刻不容缓!然而,在救命的关键时刻,通信却中断了!汶川告急!救援部队告急!
此时,中电网通54所为国家地震总局研制的应急通信指挥车正待交付用户,还没来得及交付到四川省相关部门手中。
54所领导当即紧急电话通知相关部门,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听从指挥,全力以赴投入地震救援的大事中。作为流淌着“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心同行、伴随着祖国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央企,守护家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54所的初心和使命。
正在这时,也就是汶川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54所接到国家地震总局电话,要求技术人员立即开着通信车赶往震区,为地震救援打通“应急通信”这条珍贵的生命线!
应急通信指挥车配备2.4米卫通天线和全套卫通设备,可以在通信陷入瘫痪的情况下,快速实现数据采集、信息传输、现场直播、乃至召开视频会议,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信息保障!
立即行动起来!54所卫通专业部当即成立以程卫、张力民、陈佑东三人组成的第一应急救援分队,召集四名司机、一名车辆维修工,立即赶往四川实施救援。程卫当时在天津出差,直接赶往西安,与从石家庄出发的救援分队汇合,奔赴灾区!
这一路,是与时间赛跑的一路。司机轮流休息,只为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震区,架起那道攸关生死、至关重要的“通信线”!此间,技术人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或用手机查询震区的情况、地貌特征,或测试设备,大家的心都一样沉重而焦急。
还未到达震区,余震频发,救援团队遭遇了山体滑坡、塌方,不断有石块从山上滚落下来,好在有惊无险,大家不顾危险,一路朝着受灾极其严重的北川出发!
5月14日凌晨6点,终于抵达北川,通信车一直开到了北川的最前沿,直到路面坍塌再也不能前进。这辆卫星通信指挥车,成了抗震救灾的前沿指挥所。
现场的情况灼伤了54所技术人员的眼。他们立刻搭建了双信道指挥系统——通联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中心隶属国务院专网,温家宝总理任总指挥。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隶属国家地震总局,由应急救援司和国家地震救援队使用。
至此,地震救援的指挥通道打通了!54所技术人员星夜兼程,争分夺秒,长途奔袭1800余公里,成为全国第一支进入重灾区的应急通信保障队伍!
国家地震总局应急救援司司长黄建发率领的国家救援队,于14日迅速集结,组织实施现场救援。
3位在北川执行任务的同志,最初的几天,连吃喝都是问题,后来有了面包和纯净水,再后来有了热水泡方便面。长时间白天黑夜连轴转,挤在车里打个盹儿,天气潮湿,3个人身上都长了疱疹,难看不说,忍受着奇痒难耐,还要坚守工作。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这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历久弥坚。尤其是十二年后的此时,处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争中,这感受来得更加强烈而深刻。
直面危险央企义不容辞,中电网通义不容辞。
距离石家庄八百公里外的陕西西安,中电网通39所也在迅速响应、集结、出发!39所迅速将30套2.4米通讯天线准备完毕运往灾区,并派出施位忠、肖建利、刘开、金福祥、任国强、杨海周、董利红、赵军民八位同志组成通信保障工程队,赴汶川、唐家山堰塞湖等灾区执行恢复通讯设施建设任务。